文章目錄
Toggle文章發表時間: 2024/8/21
文章更新時間: 2025/2/2
前言:人生的寧靜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明明外在一切看似順遂,內心卻感到空虛?
又或者,你曾經努力追尋成功,卻在某一刻懷疑:「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而今天的這本《我可能錯了》就是本帶著我們進一步思考這個問題的作品,它不教你如何成功,也沒有高談闊論的心靈雞湯,而是透過作者的生命旅程,帶我們看見放下執著,尋找內心真正的寧靜的可能。

這本書在講什麼?
本書的作者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的人生經歷非常的特別,他曾是個經濟學家、百大企業的公司主管。
但卻也在最巔峰之際毅然決然選擇了離開,並前往泰國成為了一個森林的僧人,而在歷經了17年的修行後他又選擇了還俗,返回社會中開始與眾人分享自己的所學。
《我可能錯了》是個非常典型的「西方修行人」故事,像是非常暢銷的《當和尚遇上鑽石》或是近幾年的《僧人心態》都是。
而大部分的內容也都會圍繞在東西哲理的衝突,以及過程中所學到的崇高人生反思,在讀的時候不免會感到些難以理解。
但稍微不同的是,《我可能錯了》是本就讀起來非常的「親民」的書,像說作者雖然是個修行人,但其實內心還是「俗」到不行,也常會有想放棄、想念著可樂、文明生活的念頭。
而就算他在森林中學到了許多所謂「人生哲理」好了,但他在面對自己的憂鬱、漸凍症、社會旁人的眼光以及家人的生老病死時,依舊還是會感到憤愾與無力。
這些部分都會讓我讀起來很有帶入感、更好吸收,而不是在看一個得道高僧在分享大道理,以下我就來分享三個書中令我很有感觸收穫吧

成功與快樂是兩回事
成功這件事!可能是現代社會中大家最常追求的目標,例如高薪工作、社會地位、財富累積等,可以說我們幾乎從小就被周遭的人教導要努力追求成功,彷彿成功能帶來快樂。
但快樂是一種主觀感受,與外在成就無關,而是來自內心的滿足、平靜和對生活的熱愛,作者年紀輕輕就走上事業高峰,他做事精明、表現可圈可點。
但他的內心也常有許多小聲音,覺得自己不配得、覺得千篇一律的工作讓他感到窒息,而也是在這此刻他意識到:自己其實不快樂!
而書中有一段很打動我的對白是這樣說的「好吧,我現在所有想法讓自己感覺很糟……假如我想找回寧靜、不受自己各種念頭催眠,該怎麼做呢?」
當我看到「寧靜」這兩個字時,我整個人是起雞皮疙瘩的,因為我覺得他一語中的說出了我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的心境,在經歷了去年(2023)一整年的忙忙碌碌後,也讓我對成功感到乏味。
這也讓我不再想急著尋求外界的認可,而是想好好的休息,然後花時間陪伴自己所愛、所在乎的人,停下來讓自己歸於內心的「寧靜」。
因著有這樣類似的人生體驗,也讓我對這位作者的獨白特別有共鳴,我也心想:這本書也出現的太巧了吧?,就好像上天知道我要的是什麼,所以就讓我在這個時間點遇上了這本書。
許多人以為只要達成某個目標,就會感到快樂,但作者體認這種快樂往往是短暫的,因為人的慾望無窮,當我們達成一個目標後,往往又會設定新的目標,進而陷入「永遠不夠」的焦慮中,真正的快樂來自於滿足當下,而不是不斷向前衝刺卻忽略了生活的美好。

不再相信任何念頭
在離開了寺廟生活還俗後,有位記者就找上了作者並他進行了採訪,記者當時問他「請問這17年來修行讓你學會了什麼?」
在仔細的思考過後,作者選擇這樣回「我學會不再去相信,出現在我腦中任何一個念頭了」
而這也回應了這本書的主旨:我可能錯了
我自己很喜歡這句話,因為我自己就是個非常固執的人,對我來說這世上就是有著「對錯」,總認為事情總該順著某種「道理」運作。
而這充滿哲理的話正提醒了我,人生許多的痛苦都源自於自己的執著(也就是痛苦都是我自找的)面對人生的未知我們會恐懼,我們會想無所不用其極的控制它。
但就如作者所說「我們不必活在總是為了事情不如己意而焦慮不安的生活中,我們不需要讓自己變得這麼委屈」
人會有念頭的出現是正常的,但不代表我們等同我們的念頭,刻意的保持距離,能讓我們好好的活在當下。
書中有個我很喜歡的意象,就是「鬆開你的拳頭」,象徵的是我們不再執著自己的「對」,並且接受除此之外的其他的可能(張開手),這個練習對我來說就很受用。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常會因為事情不如意而很焦慮,那不妨也試試這個動作,用力握拳,再鬆開成張開的手掌,提醒自己,我們是想扼殺生活,還是擁抱它呢?

生命的過客
本書讓我最感動的就是作者與決定安樂死的父親,在最後的日子裡所做的告別,這部分我的眼淚真的止不住,因為這讓我想到了我父母。
我自己曾也是只想往前衝,以為父母不會老,以為他們是無敵的,覺得他們永遠都會在背後支持我的人。
但到了某一天,我突然意識到他們不是超人,突然意識他們總會離開這世界,更甚至你已經知道他們還剩多少時間,因此看到作者與爸爸的互動,看到這份無法逆轉的倒數計時,真的破了我的防,也提醒了我陪伴父母有多重要。
書中有段話我很有感觸「也許需要近距離接觸死神,才能真正明白,我們終究是彼此的過客」
當我們不再認為生命是理所當然,並理解到我們都是彼此的過客時,我們就會明白對待他人和生命的態度就是:好好的珍惜、溫柔呵護。
這部份也讓我停下來思考,在追求外在成功與家人的相處上,我自己好像時常選擇了前者,這個省思也讓我開始減少工作量,多安排能跟家人相處的時間。

結語:讓生命多點順其自然
總結來說,我真的很喜歡這本《我可能錯了》,也是它使我近期混亂的心思能沉浸下來,進而去好好的思考。
●自己的人生重心是什麼?
●什麼對我重要?
●我內在的聲音常在說的是?
●我要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以及我能如何面對終有一天會來的死亡?
同時我認為,這也是一本每個人都該看的書,這本書沒有特別要「教」你什麼,沒什麼勵志書籍常有的「三個秘訣」。
而就只是作者描述自己人生的起落,以及這一路上所獲得體悟,但卻也是這樣一個平易近人的故事,反倒為我帶來超乎想像的啟發與感動。
如果你也正在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那我很推薦你能打開這本書,書中對於生命、覺察、意義的探討,我相信一定能帶給你非常大的幫助。
最後我想用書中的這句話做總結「少握點拳,多鬆一點手,少一點控制,多一些信任,讓我們擁抱生活」
在此也把這本《我可能錯了》分享給大家,祝大家都能透過這本書找到內在寧靜,同時也讓自己能時常鬆開緊握的拳頭,讓那張開的手掌充滿生命力吧。

推薦指數:5
《我可能錯了》分享著作者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透過17年的森林寺院修行、返鄉憂鬱、與漸動症並肩走向死亡的過程中所獲得的人生體悟,並著帶我們一同領悟「我可能錯了」這句話所蘊含的智慧與所能帶給我們的力量。《Instagram閱讀版….》

喜歡我內容的朋友,歡迎到BobaMe請我喝杯珍奶,支持我繼續創作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