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Toggle文章發表時間: 2025/9/3
文章更新時間: 2025/9/4
前言:你花過最值得的一筆錢是?
想想看,這輩子你花過最值得的一筆錢是什麼?
是那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是一頓和重要的人共享的晚餐?還是一個幫助你突破瓶頸的學習課程?
我想每個人心中或許都有這樣一筆值回票價的支出,能讓我們在回想時臉上浮現微笑,甚至覺得就算再花一次也絕不後悔。
但反過來說,我們其實也常常陷入另一種情境:拼命存錢,害怕錢不夠用,於是把許多想做的事一再延後。
但我們的體力、時間甚至心境終究會有不再允許我們去「圓夢」的一天,而這樣的矛盾,正是許多現代人生活裡的縮影。
而這也是這本《別把你的錢留到死》所要告訴我們的,作者認為錢最大的價值,不在於死後留下多少財富,而在於財富能為你帶來多少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驗。
究竟錢到底該怎麼花,才能換來真正的幸福?我相信這本書能帶給你截然不同的答案。
這本書在說什麼?
本書得作者是比爾・帕金斯(Bill Perkins),他是一位對沖基金經理人,同時也是成功的企業家。
身處金融世界的他,看過無數人努力累積財富,卻在生命最後才意識到:錢還在,但時間與體力卻已經消逝。
因此他主張:我們應該以「死後財產歸零」為目標,並且學會好好的花錢,讓金錢去為自己創造最多的正向體驗,這才是人生最好的理財策略。
我必須說,這本書一開始就挑戰了我的理財觀念,因為我們常說:要理財、要存退休金、不要一直花錢才是王道,但這本書卻像是在叫我們反其道而行?
但直到看完這本書以及讀懂書中的9大財務思維後,我才發現我誤會他了,其實在這看似這樣瘋狂的「提議」下, 是有著作者膽大心細的巧思。
我自己也是在看完這本書後, 決定要給自己來個久違的出國旅行, 而結果證明!這的確是我最明智選擇,也成為了我人生中重要的一段回憶,真的感謝這本書呢。
而今天,我想和你分享書中幾個最打動我的觀念,以及看完後這本書的心得。
為什麼體驗比金錢更重要?
相信大家都聽過伊索寓言裡「螞蟻與蚱蜢」的故事:螞蟻努力工作,蚱蜢整天玩樂,最後蚱蜢挨餓受凍。
這似乎在告訴我們「玩樂是錯的,努力工作才是對的」,但作者提出一個反問:螞蟻一輩子都在工作,那它什麼時候才能享受人生?
我們都想要活命沒錯,但是我們想要的不是只有「活下來」而已,我們想要的是「真正」的活著!
書中就特別提到,許多臨終病人最大的遺憾,不是錢不夠,而是沒有好好活過。
這也讓我反思自己,我發現自己出社會這八年幾乎都在工作,雖然偶爾安排小旅行,但心裡總是掛念著自媒體經營與創作,某種程度上,我就像那隻不停工作忘了要停下來體驗人生的螞蟻。
而這也是作者想寫這本書的原因: 他發現很多人往往努力賺錢, 而時常忘了享受金錢。
賺錢與工作不是問題,但問題是我們都太習慣當勤勞的螞蟻, 卻很少學習蚱蜢的享受。
你想想:我們透過犧牲時間、健康、陪伴家人的機會 換來了「金錢」,但卻沒用這筆錢去讓自己能多出一些正向的體驗,這點是作者認為非常可惜的地方。
因此我們能怎麼做? 這就是第一個法則:最大化自己的正向人生體驗。
法則一:最大化正向人生體驗
為何要最大化正向人生體驗?這裡作者就提出了一個觀念:人生的品質,就是由你累積的體驗決定的。
當我第一次讀到這個法則時,心裡其實有疑問:這不就是叫我們多花錢、多消費嗎?會不會最後花光光?
但書中立刻做了釐清,讓我們知道體驗和單純的消費是完全不同的。
- 買東西:來得快、去得快,像新手機,剛拿到時很興奮,但新鮮感過沒多久就貶值了。
- 體驗:不但能留下長久的印象,還會隨著時間增值,例如和朋友的深度對話、一次特別的旅行、看一場演唱會,甚至只是去公園感受花香。
所以,作者強調的不是盲目花錢,而是有意識地把金錢投資在能帶來長遠回報的「體驗」上。
而這部份作者就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思考什麼事情讓你感到快樂?
作者提醒我們,每個人的快樂來源不同,關鍵在於找到讓自己真正快樂的事,並持續投資其中。
對他來說,是旅行與打撲克牌,而對我來說,是深刻的對話、主持讀書會、辦活動,還有和朋友喝下午茶,這些體驗不一定昂貴,但他們都帶給了我很棒的感覺與回憶。
所以不妨想想:什麼事情能讓你感到快樂? 當你找到答案時,試著把金錢與時間多投資在這些體驗上。
法則二:盡早開始投資體驗
第一法則提到:人生就是體驗的總和。
而要提升人生的滿意度,除了投入在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你的時間還要趁早,而這就是法則二的核心:盡早開始投資你的人生體驗。
那為何要盡早體驗? 難道不行「晚一點」?這裡作者就提到兩個令我信服原因。
●1.年齡越大,越難買到快樂
我們很常延遲享受,把想做的事情推到「等有錢、等退休」再去完成,但現實是:年紀越大,金錢能帶來快樂的「效率」其實逐年下降。
這裡就舉吃麥當勞這件事來說吧,小時候,花個100 元吃麥當勞,就能開心一整天,現在花 200 元吃同樣的東西,卻覺得油膩、無感,甚至帶點罪惡感。
其中的原因不是錢的多寡,而是隨著年紀增長,許多體驗變得不再新鮮,甚至價值觀改變,快樂的「感受」就打折了。
●2.體驗得早,就能領取「記憶股息」
書中有個我覺得很有創意的概念:記憶股息,一段美好的體驗,會隨著時間不斷升值,就像投資後持續配息一樣。
像我自己就有深刻的例子,大四時,我和社團學妹們一起去爬雪山,花了約 4000 元。對當時的我來說是很大的數子,但至今仍覺得是我人生最值得的一筆花費。
- 我記得高山症發作時的痛苦。
- 我記得半夜穿越黑森林的寧靜。
- 我更忘不了登上海拔 3886 公尺山頂,看日出時落淚的那一刻。
這些記憶在當下珍貴,而隨著時間過去,它們變得更像陳年的好酒,越來越香,每當 Facebook 跳出這次的回顧,我總是會再次的被觸動。
讀到這裡,我也被提醒:我不該再把想做的事一再延遲,於是我下定決心,安排了一趟出國旅行,為自己投資更多能長久留存的體驗。
人生的體驗不只是當下的快樂,更是能累積成記憶資產,不斷為我們帶來回報,與其等到老了再後悔,不如現在就開始。
法則七:把人生看成不同的時節
這是我在讀這個本書時特別有感觸的章節,作者在這提出一個震撼的觀點:就是我們其實不斷的在「死亡」
作者以自己的故事為例:在他女兒還小的時候,他們會一起看卡通《小熊維尼》, 然後有一天這個時間就消失了,女兒再也不會想跟他看《小熊維尼》。
這件事也讓作者驚覺到:原來這個習以為常的事,卻也有悄然聲息消失、一去不復返的一天,換句話說那個能體驗「跟女一起看小熊維尼的自己」已然死去。
這樣的遺憾不會只發生在我們人生盡頭,它反而發生在你生命的中的每一個時期。
這就讓我想到「上學」這件事,曾幾何時上學就是我的「日常」,每天7點多到校、4點下課,後來有一天,這段時光徹底消失了。
雖然如今我還會夢見學生時期的場景,但某個層面上,那個「能上課的我」已經死去。
這聽起來悲傷,但也提醒我:每個體驗都有期限,過度延遲只會帶來遺憾。
所以我們能如何積極面對這件事?方法就是:訂下人生時節表。
寫下自己想完成的體驗(清單不限大小)例如我的清單:出一本書、TED 演講、出國旅行、登玉山、潛水、高空彈跳。
寫完後把體驗放進人生的不同階段(例如以 10 年為單位)。
- 高空彈跳 → 放在 30–40 歲,而不是 60–70 歲。
- 出書、潛水 → 可以放在 40–50 歲。
這跟「許願清單」不同,它多了一種急迫感,因為你清楚知道:某些事錯過了時節,就再也回不去。
在這裡也邀請大家思考,如果是你:你最想完成的三個人生體驗是什麼?把它們寫下來,放進你的人生時節表裡吧!
結論:正向體驗是最划算的投資
讀完《別把你的錢留到死》我最大的收穫是,他帶我去重新檢視「金錢」與「人生」的關係。
過去我常覺得多存一點錢才安心,但這本書提醒我:人生的價值,不是看帳戶裡的數字有多少,而是看我們累積了多少值得回味的記憶。
它不是鼓勵我們衝動消費,而是引導我們在規劃未來的同時,別忘了當下的價值。
此外我會特別推薦這本書給三種人:
- 忙於工作、忘記生活的人:這本書會提醒你:錢是生命力的能量, 它不該只用來累積,而要是轉化成體驗。
- 習慣延遲享樂的人:書中「記憶股息」與「體驗有壽命」的概念, 會讓你意識到:越早開始,他的價值越大。
- 正在思考人生方向的人:書中的「人生時間表」、「何時該停止累積財富」,能幫助你有意識地規劃體驗,讓人生不只是無止盡的工作循環。
最後想送給大家一句話:別把最好的體驗留到太晚,因為時間才是最珍貴的資產。
在此把這本《別把你的錢留到死》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也能早點「投資」自己, 善用複利的力量, 為自己人生多增舔值得回味的樂趣喔。
推薦指數:4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提醒我們,金錢的價值不只在存款數字,而在於如何轉換成豐富而有意義的人生經歷,從「最大化人生體驗」到「記憶股息」,透過學會好好的花錢,讓自己能活出一個豐富、毫無後悔的人生。
寫在最後:延伸閱讀
想聽我分享更多嗎?歡迎到《綠洲Life Talk》收聽更多精彩內容喔。
最後如果你喜歡這本書,那我也誠心推薦《人生四千個禮拜》這本書給你,這本書我也有寫閱讀書評,歡迎點進去收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