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Toggle文章發表時間: 2025/9/12
文章更新時間: 2025/9/13
前言:你喜歡參加讀書會嗎?
像我自己就很喜歡參加,我認為讀書會就像場「認知擂台」讓我們能站出來跟作者、導讀者、與會者進行一場認知上的競技交流。
你為何而看?你是怎麼看?你認同還是不認同書中的觀點?透過這樣對話交流的化學反應,讓我們能進一步建構與深化對一本書的理解。
更別說參加讀書會還能結交到不同領域、喜歡學習的朋友,這都是我認為參加讀書會很棒的地方。
而一談到讀書會的種類,可說是有著五花八門的分類與組合,像是線上VS線下、要事先讀VS不用先讀,導讀、議題共創或是每個人帶書來分享。
如果你不是長年參加的讀書會老將,那我打賭你一定就跟當初第一次走入美式賣場好市多的我一樣,對著高聳又琳瑯滿目的貨架發呆。
而依照我多年的參加經驗,我發現讀書會能簡單分成以下三種類型。
1. 先讀型(事先讀)
2. 導讀型(不用先讀)
3. 共讀型(過程一起讀)
而今天這篇文章就是要來分享其中的差別,如果你也正好在思索要參加什麼讀書會,或是你就是個主辦讀書的人,那這篇文章一定能幫到你。
1. 先讀型(事先讀)
顧名思義,就是要「先讀過」這本書再來參加的讀書會,並且過程也常會有著分享、交流心得的環節。
這類型的讀書會大部分都會有一個主持人帶領,帶大家能更好進入暢所欲言的狀態。
先讀型最大的特色就是「互動感」很強,每個人都有分享的機會,像我自己很喜歡這類的讀書會。
然後因為大家都是看過書、有備而來的緣故,所以會更容易聽到更深度的觀點,並且如果主持人引導的好,過程還能激盪出不少有趣的討論。
但這類型讀書會門檻比較高,其中又能分成參與者與主辦者的角度。
●1.從參與者角度來看
首先就是要先自行看過這本書,所以對於沒時間(耐不住性子)讀書的人來這會說是負擔。
再來是這類讀書會很著重分享環節,所以對於不習慣在他人面前分享的人來說,這點會是個大挑戰。
因此我認為如果你剛好是以上這兩類人,那這類型的讀書會我就不會推薦你參加。
但如果事先讀書不會造成你太大的負擔,並且你也非常樂於跟大家分享你的觀點,那這類型讀書會讓你玩得很開心。
●2.從主辦者角度來看
先讀型讀書會很吃主持人「拋、接、總結」的功力。
如何「拋」磚引玉引發分享、如何「接」住分享者的觀點,並且為他做個簡單「總結」,我覺得非常考驗主持人的經驗與隨機應變的能力。
而如果你剛好想舉辦這樣的讀書會,那我很推薦大家參加IG書帳芽芽舉辦的讀書會。
首先她的讀書會就是「先讀型」,再來是芽芽的帶領方式給人很舒服、自在的感覺,我覺得是很好的模仿對象。
另外哲維舉辦的《閱讀書出》也非常推薦,會邀請每個人帶著一本書來分享,也是非常值得參加的「先讀型」讀書會。
總結來說:「先讀型」非常適合本身就有閱讀習慣、熱愛分享、想要深度討論的人。
但如果你本來讀書時間有限、或是不習慣在別人面前分享,那我會推薦下列提到的「導讀」以及「共讀」。
●關於先讀型的小總結
- 形式:每個人都先把書讀完(或至少讀一部分),到現場輪流分享心得。
- 特色:交流深,能對同本書有不同角度。
- 優點:能激發深度討論,知識吸收效果好。
- 缺點:需要投入時間,門檻高,對主持人要求高
- 人數:適合5~10人溫馨小組制
- 上手難易度:4.5★
2. 導讀型(不用先讀)
「導讀型」是我最常參加、市場上最普遍,並且也是我主要舉辦的讀書會類型。
這類型讀書會的特色是「參加門檻低」,參與者不用事先看過這本書,過程主要會由一個或幾個人負責準備導讀書籍,有些還會安插分享環節讓參與者做互動討論。
這類型讀書會的結構很強,一般來說會有很清楚的時間軸(幾點幾分就該幹嘛)、明確的討論主題(問題會放在簡報上或印出來),對參加者來說能會降低許多不確定性。
但這類讀書會也個幾個有不足之處:第一個就是議題討論的深度取決於導讀者的準備度,如果你渴望深度的議題探討,那如果導讀者準備的太皮毛那會很不過癮。
再來是跟上面的「先讀型」相比,他的互動感就比較少點,你可能超想分享但卻沒有機會(或足夠時間)說。
總結來說:導讀型是非常適合新手參加的讀書會,聽完也能快速掌握一本書的重點,如果你是讀書會的新手,那這類型讀書會我會首推喔。
但如果你在乎深度交流與討論,那我會推薦你參加「先讀型」。
目前市場上許多讀書會都採這個模式,例如《潛能聚》、哲維主辦的《影響力說書》、職引舉辦的《讀品交義》或是我自己舉辦的《綠洲life Talk讀書會》都是這類型的。
●關於導讀型的小總結:
- 形式:由一人或幾人負責準備導讀,其他人可以聽,也可以補充或討論。
- 特色:類似小型講座、有結構性,參與者負擔較低。
- 優點:不用事先讀,容易吸引新手,聽完也能快速掌握一本書的重點。
- 缺點:討論深度可能取決於導讀者準備度,參與者互動感較弱。
- 人數:5~40人,溫馨小組或是多人大場都很適合
- 上手難易度:2.5★
3. 共讀型(過程一起讀)
共讀型顧名思義就是「一起看書」。
事前會請大家自行帶書,有些會指定特定書籍(有些則是隨意帶),然後現場挑選某個章節一同閱讀一段時間(例如閱讀30分鐘),結束後輪流分享自己剛剛看的章節與心得。
這類讀書會有幾個優點:
- 1.門檻低
不用事前看書,
因為讀書會過程就會看了。 - 2.即時交流
剛看完就立刻分享,
能激發更多靈感與共鳴。 - 3.幫助建立閱讀習慣
這點我覺得非常妙,像我有個朋友就說她平常在家讀不下書,但參加這種讀書會就願意看了!
因為她覺得這裡氛圍好,看到大家都在看她也會想跟著看,而她也是透過這方式培養出了閱讀習慣。
我自己覺得「共讀型」讀書會很適合拿來建立學習社群,過程能營造「沉浸」的專注感,比自己一個人讀更容易進入狀態,但共讀型也有一些不足之處。
- 1.深度有限:
因為現場閱讀時間有限,大家只能讀部分內容,討論往往停留在片段或印象層面,不容易建立起對於書的全面認知。 - 2.非常依賴現場氣氛
如果大家都不習慣即時表達或是缺少帶動氣氛的人,分享會比較薄弱,同時給人很尷尬的感覺。 - 3.適合書籍有限
較適合短文、散文、章節獨立的書,對於需要連貫理解的深度書籍(哲學、社會科學)就比較不適合。
總結來說:我認為「共讀型」很適合初學者、忙碌但想參與的人、或想建立閱讀習慣的人,它的重點在氛圍與陪伴。
但如果想要深入知識、系統性學習,那「先讀型」或是「導讀型」會比較好。
●關於共讀型的小總結:
- 形式:現場挑選章節,大家一起閱讀(靜讀或朗讀),然後交流當下感受。
- 特色:臨場體驗、零門檻,重點在陪伴感和即時回應。
- 優點:參與感強,壓力小,適合培養閱讀氛圍。
- 缺點:討論多在片段,不容易全面理解一本書。
- 人數:適合5~10人溫馨小組制
- 上手難易度:1★
結語:找到合適的最重要
不同的讀書會總會有適合他的客群,像我自己就很喜歡討論分享,所以特別喜歡「先讀」與「導讀」。
但也有人很喜歡「共獨型」的沉浸感與氛圍,又或著有人就是想效率學習,因此特別鍾愛不用事前看書的「導讀」。
我想不管如何,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著自己喜愛的學習方式,這當中沒有優劣只有著是個人喜好的不同。
此外我也強烈建議大家能試著參加「線下實體」的讀書會(這篇文章提到都是線下、實體的讀書會)
雖然需要舟車勞頓(不像線上讀書會那樣方便),但我認為學習收穫跟體驗感都是最立體的,並且還能順道拓展交友圈,結交一樣愛學習、跨領域的朋友。
最後希望這篇文章能帶你認識不同的讀書會形式,也祝福你能找自己喜歡的、玩的開心的讀書會喔。
寫在最後:延伸閱讀
近期我也寫了篇讀書會遊記:綠洲專欄|2025台北讀書會推薦,走訪4間實體讀書會的心得與紀錄,帶你實際走訪4場台北的實體讀書會。
最後私心業配一下,如果你也想試著參加讀書會,那我非常推薦來參加我的《綠洲Life Talk》讀書會喔。
5/25《重啟人生》讀書會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