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Toggle文章發表時間: 2024/8/17
文章更新時間: 2025/7/17
前言:戰爭的道德底線
在這個艱難嚴峻的世代,我們又該如何謹守道德的底線呢?
《失控的轟炸》是本關於二戰、關於「崇高的夢想」何以出錯的個案研究。
本書的開頭一張照片為出發,講述著兩位二戰時期的美國空軍將軍海伍德.漢塞爾與柯蒂斯.李梅。
他們不僅個性截然不同,所篤信的作戰信念更是天差地遠。
一個篤信精準轟炸,一個相信能用科技來能實行精準打擊,藉此減少傷亡、拯救更多生命的「夢想」。
而另一個則是範圍轟炸,一個不在意如何減少無辜傷亡,只在意如何擊倒敵人的做法。
而這本書主軸就圍繞在精準轟炸這股偉大的「夢想」是如何發跡、茁壯並在經歷一系列現實的摧殘後,被無差別的範圍轟炸取而代之的故事。
整本書讀起來非常的流暢並且精彩,甚至給了我一種在看電影的史詩感,作者那充滿動能的筆觸,好似我們都在此時回到了那段與我們相去不遠的歷史。
一同經歷對於夢想的希望,一同感受迫於現實的無奈,以及最終雖然贏了戰爭,但卻也不禁開始反思做法的椎心之痛。
不得不說作者老葛的文筆真是了得,我覺得他真的有股能把一件事講的非常精彩的天賦與熱情。

選擇,無關對錯
隨著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也讓我開始也不斷的去思考,上面兩種轟炸模式的弊端。
關於無差別的範圍轟炸,的確!他所造成的死傷真的非常駭人,但就正如書中提到的觀點:如果沒有這樣的轟炸,日本絕對不會這麼快就投降
而後續如果再這樣繼續抗爭下去,勢必會造成兩國更為龐大的死傷。
關於精準轟炸,的確聽起來非常的人道,但在當時的科技背景下,這反倒成了不切實際的作戰手法,非但無法減短戰爭持續,反而因此葬送了更多的生命。
所以在這當中誰是對的?是精準轟炸還是範圍轟炸?我想這不是一個關於對錯的故事,而是關於我們如何重新看待「選擇」的故事。

永遠都是最好的選擇
談到選擇,我們常會擔心自己做了錯的決定,但那往往都是因為事後看到了結果。
而當自己不喜歡時,就會拿著這個結果來評擊自己當初的決定。
但其實這樣對當初那個「沒法知道後果的自己」是非常不公平的,因此所謂的好選擇與壞選擇,到頭來就只是建立自己的「後見之明」上。
真正的選擇其實跟本是沒有錯的,而是所有的選擇在當下都已是最好。
所以當我們拉回本書的兩位指揮官上,拋開歷史課本中的後見之明,真正的看回那個關鍵時刻,我們才有機會能去客觀的思考這兩人選擇背後的用意。
李梅之選擇了區域轟炸是因為他相信唯有這樣做才能快速的結束戰爭,哪怕當下造成如此多的傷亡也在所不惜。
漢塞爾一直堅守著精準轟炸,因為他堅信著他心中的那道道德底線,也就是打讓一場傷亡最少的戰爭,別讓無辜的人民捲入其中,哪怕是自己最終被國家撤換指揮權都在所不惜。
因此對我來說,這兩位指揮官都做出了他們「最好」的選擇,雖然後人可能為此對他們留下了無數褒貶不一的評價。
而當我們回到自己生命體驗,我覺得我們也能問問自己是否也能像他們一樣在做出決定後都能「問心無愧」的呢?
而這樣說的意思,不是要你當個頑固、不知變通的人,畢竟有時候犯錯了就是錯,但重點是,唯有當我們能明白自己已做了最大的努力,而不是一直去批判自己的當初選擇時。
我們才能用健康的心態與格局來看待自己的「缺失」、面對自己的失敗,從而去為自己的行為付百分百的責任。

結語:戰爭與道德的反思
我想《失控的轟炸》所帶給我的,並不只是對於這段歷史的全新詮釋,而更是其中關於戰爭、道德的反思。
唯有當我們開使拋開對錯,摘下誰才是贏家、才是正義的濾鏡時,我們才會赫然的發現,原來在戰爭中不管誰輸誰贏人類自己終究都是最大的輸家。
而在這觀點上,篤信「精準轟炸」的漢塞爾就因而成了我們的絕佳典範,就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言
「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親身典範,讓我們明白在這樣的世代裡,該如謹守自己的道德底線」
而如今的精準打擊早已成了現代空軍的家常便飯,或許當年漢賽爾的堅持使他輸了那場戰爭。
但最終他那股精神,那個可以減少戰爭傷亡的夢想,正已成了人類更加文明的象徵。
在此也把這本《失控的轟炸》推薦給的大家,願人類不要再有戰爭,願這個充滿愛與包容的理想,能成為我們全人類的心之所向。

推薦指數:5
《失控的轟炸》是本關於二戰、關於「崇高的夢想」何以出錯的個案研究,本書的主軸圍繞在兩位美國空軍將軍身上,講述著他們的天差地別的作戰信念以及造成什麼後果的故事。《Instagram閱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