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Toggle文章發表時間: 2025/9/15
文章更新時間: 2025/9/15
緣起:一場下午茶的對話
「Jaby,你能不能推薦一個適合我的讀書會給我呀?」
在一次跟書友下午茶的時候,坐在對面的他突然開口問了我這個問題。
當下覺得這問題特別有意思,我回說:「讀書會只要去參加就知道適不適合了!不用問我吧?」。
畢竟適不適合是非常主觀的,只有親自走一趟才能知道答案。
聽聞後他探了一口氣並補充到:「是這樣沒錯!但我的問題是,網路上能找到的讀書會非常多,多到讓我…很困擾,我其實不知道要參加哪一個,你也知道我挺I的…,太頻繁社交我會沒電的」
聽到他的遭遇我其實深有同感,雖然我困擾的不是讀書會選擇太多這件事,但我的確也會有過「選項太多」而感到焦慮的經驗。
而正當我思索該怎麼回覆他時,我突然想起近期研究國外自由行時,自己在網路上所參考過的部落客「開箱文」、「旅行遊記」
既然旅遊都能「開箱」了,那讀書會也行吧!?那我何不自己來寫一篇走訪讀書會的「遊記」呢?
因此一個走訪各大讀書會的計畫就這樣誕生了!而今天的這篇文章就是這個計畫下的產物,我希望能幫助到那些跟我朋友有著一樣困擾的人們。
那實際上要怎麼幫呢?在這篇文章裡我將會分享
1.我親自走訪過的四場讀書會
2.帶你快速理解各大讀書會的特色
3.參加過後了一些心得
同時每個讀書會下方我也都為大家匯集一些資訊
- 讀書會名稱
- 主辦/主理人
- 重點特色
- 讀書會類型(先讀、導讀、共讀)
- 主要舉辦區域(有沒有跨區)
- 讀書會頻率(多久辦一次
- 報名管道
我希望能透過以上資訊進一步幫助到你們節省時間、找到自己喜歡的讀書會喔。

走訪讀書會門檻
然而市場上讀書會真的太多,為了精準的幫助到大家&取得跟自己生活的平衡,我也這次的走訪設下了一些門檻做篩選。
●1.必須為實體讀書會:
主因是我喜歡實體,既然都要走訪了,不給自己一點「甜頭」說不過去吧(笑)。
並且我認為實體讀書會的收穫是最立體的,能有當面互動、討論的機會、也能滿足我們身為人的社交需求。
另外一個不考慮「線上」讀書會的原因是,線上的試錯成本比較實體更低,你不用舟車勞頓抵達場地,你只需要「上線」就好,有些讀書會甚至過程連鏡頭都不用開。
所以我認為線上讀書會就讓各位親自走訪、不用特地寫進遊記啦。
●2.舉辦地點為:新北、台北市
這個是階段型門檻,因為我是新北上班族,所以會先以大眾交通方便抵達的台北市、新北讀書會為主。
走訪計畫目前會分成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走訪台北、新北(目前階段
第二階段:走訪桃園、新竹
第三階段:走訪台中、台南、高雄
在此也提一下目前第一階段還沒有走訪的讀書會《主題讀書會》、書粉聯盟的《大書讀書會》、《大眾讀書會-線下版》未來我也會親自走訪並加入到這篇文章之中的。
●3.有舉辦累積一年以上的資歷
這就像開小吃店一樣,如果不好吃一定很快就倒了,而且我認為能舉辦超過一年,這往往代表。
- 1.主辦者有熱情或願景:
我覺得能長時間舉辦讀書會都是狠角色,並且我觀察這些能長時間舉辦的,背後往往都有某種熱情或願景這類的「內趨力」在驅使他們,我認為能參加這種讀書會是種享受、受獲一定也會很大。 - 2.網路公開資訊多,避開雷區:
因為辦的久所以也能較容易找到他們的資訊,包含流程、主辦方的來歷,這能讓我們能對讀書會有更明確的預期、更好判斷要不要參加。
同時這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讓我們避開品質不好、帶有太強商業目的的讀書會。
像我自己就對「金融、保養品讀書會」很感冒,他們往往打著讀書會名義,結束後卻要來賣你金融、保養商品。
這類讀書會往往因為目的性太強,帶給來賓不好的體驗,辦了幾次就辦不下去了。
當然,我的意思並不是說帶有商業行為的讀書會就不好,我知道有些人並不在意。
只是我認為會參加讀書會的人,本身的預期就是來學習或是社交,而不是要來被你銷售買商品的,同時這當中的平衡拿捏真的太依賴主辦者心中的「那把尺」。
一不小心這些「商品」可能就會反客為主,有違舉辦來賓參加讀書會學習、社交的目的。
好了以上這就是走訪讀書會企劃的三個門檻,最後那在正式進入正文前我也想提醒一下大家。
今天這篇遊記雖然我盡可能保持客觀來寫,但他終究是源自於我主觀的經歷、會帶著我自己一些觀點。
可能同樣的一場讀書會,你會跟我有不同的感受與收穫,所以裡面提到的經歷與一些建議大家參考就好啦。
好的,那就讓我們正式進入正文吧!

1.哲維|影響力說書
由暢銷書《高能量溝通》的作者梁哲維所創立的讀書會。
屬於不用先看書的「導讀型」讀書會 每次會導讀1~2本書,過程會有分組討論的環節,不用擔心冷場而且還能有機會跟身旁的人互動認識。
舉辦地點除了台北外,台中也會舉辦喔;讀書會選書部分主要是:心理學、溝通、社會科學、商業這四種類型上。
最大特色:來賓熱情
我覺得《影響力說書》的一大特色,就是來賓都很非常的熱情,我想這來自於哲維本身人格魅力。
加上他也長期耕耘閱讀分享、用心經營社群的關係,所以才能吸引到許多同樣特質的人。
而這樣的同頻共振也讓讀書會都非常的熱絡,大部分都很少冷場的(除非冷氣開太強),如果你也想來體驗哲維高能量的個人魅力,那可以來參加看看《影響力說書》。
另外哲維定期也會舉辦《閱讀書出》讀書會,跟《影響力說書》最不一樣的地方是,他是屬於要你先看過書的「先讀型」讀書會。
會邀請每個人帶著一本你看過的書來現場做分享,適合本身有閱讀習慣、願意在大家面前分享心得的朋友。
●讀書會資訊總結
名稱:影響力說書
主辦/主理人:哲維
特色:高能量主講人、與會者
類型:導讀型
舉辦區域:台北、台中都有
讀書會頻率:每個月
(近期出書所以有先暫停)
報名管道:Accupass活動通

2.芽芽|芽芽讀書會
主理人是芽芽,芽芽本身是國小的英文老師,因著一股熱血與朋友的支持而開始辦讀書會。
每個月一場,目前已默默的連續舉辦了長達三年(令人佩服)
讀書會本身是需要先看書的「先讀型」讀書會,選書主要為理財、心理、溝通或是書店排行榜上的暢銷書。
《芽芽讀書會》的最大特色就是芽芽個人的親和力,像是開始前會貼心的了解每個人閱讀進度,確保每個人都能在讀書會裡玩的愉快。
過程會透過抽籤方式決定分享順序,過程芽芽也會很自然的引導大家、給分享者小小的結論,整個過程我覺得非常自在與順暢。
如果你想參加看看這樣「先讀」型的讀書會,或是你也想舉辦這樣的讀書會,那我覺得《芽芽讀書會》會是你很好的參加、參考對象。
●讀書會資訊總結
名稱:芽芽讀書會
主辦/主理人:芽芽
特色:主持人很有親和力
類型:先讀型
舉辦區域:台北
讀書會頻率:每個月
報名管道:需透過芽芽IG聯繫報名

3.CHANergy潛能聚|聚說
由《CHANergy潛能聚》舉辦,以「夥伴式學習」為主軸、素人說書等方式,帶著來賓實踐從「輸入」到「輸出」的最高效學習方式。
《聚說》是屬於「導讀型」的讀書,並且每個月都有一場,舉辦地點目前除了板橋外(我就是參加板橋場)也有桃園、新竹、台中等地方。
讀書會選書部分非常多元,主要依照當次說書人喜好,類型從心理、職涯、文學小說、社會科學都有,另外《聚說》有兩個明顯的特色
●1.夥伴式學習
簡單來說就是透過小組討論打造出一起學、一起創造的學習體驗。
入場會先給你影印好的題目(題目跟導讀有關聯),讓你可以在開始分享先做好準備。
隨著導讀的進行,主持人也會給每個人互相認識、分享討論的機會,我們就像是一起上課的夥伴一樣,一同認識今天的這本。
●2.素人說書
只要你有熱於分享,那你就有機會站上《聚說》的舞台。
像我參加的那次的主講人是「古閱書」,他就是因為喜歡分享而站上了《聚說》舞台,至今已經累積上百本書的說書經驗,真的非常厲害。
非常值得一題的是,他們也有一系列培養你當說書人的工作坊,如果你也想要學習如何說書,那非常推薦可以報名參加,結訓後就能開始在《聚說》上說書了。
●讀書會資訊總結
名稱:聚說
主辦/主理人:CHANergy潛能聚
特色:夥伴式學習、素人說書
類型:導讀型
舉辦區域:台北、桃園、新竹、台中
讀書會頻率:每個月
報名管道:Accupass活動通

4.職引|讀品交義
主辦是《職引》主要創辦人們以前都是大學同學,因為深信教育能改變人生,而創辦了職引這個品牌,而《讀品交義》就是這品牌旗下的讀書會。
《讀品交義》是屬於「導讀型」的讀書會,每場都會有兩位說書人各導讀一本書,並在中間穿插小組討論環節。
選書部分也非常多元,主要依照當次說書人喜好,類型從大眾心理、職涯、文學小說、社會科學都有。
頻率部分是每個月都會有一場,地點除了台北外,也有新竹、台中、高雄,是目前我參加過跨度台灣南北最廣的讀書會。
同時《讀品交義》是我目前參與頻率最高的讀書會,我覺得讓我會有這樣「回購率」主要歸功於他們以下的三個特色。
●1.高質感
這部份讓我覺得特別佩服,他們不管是在行銷、文宣跟場地選擇上,都有特別的把關,給人一種很有規模、專業的形象。
●2.為說書人打造最好舞台
再來是他們也會提供素人說書的平台,而且做得很隆重,開始前會事先跟你做彩排,當天也會幫你攝影、錄製短影片,加上很有質感的場地規格,堪稱讀書會界的TED舞台。
我覺得這裡也很適合想要鍛鍊公眾說書的讀書人,加上過程也會有人幫你影像紀錄(拍照或錄影),這些紀錄能成為你說書履歷上很棒的一部分。
像我自己也曾在《讀品交義》擔任過兩次說書人(台北、台中各一次)兩次都是非常好的說書體驗。
●3.會後聚餐
這是我最喜歡的部分,因為許多讀書會結束後往往就散會了,少了後續交流我覺得非常可惜。
而《讀品交義》就補足了這個部分,聚餐除了能跟剛剛讀書會小組中的夥伴繼續聊以外,也能因此認識其他的來賓。
像我就是因此認識了幾位喜歡學習、很有才的朋友,所以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個喜歡社交、認識人的E人,那《讀品交義》我很推薦。
●讀書會資訊總結
名稱:讀品交義
主辦/主理人:職引
特色:高質感、素人說書、會後聚餐
類型:導讀型
舉辦區域:台北、新竹、台中、高雄
讀書會頻率:每個月
報名管道:Accupass活動通

同場加映:Jaby|綠洲life Talk
這裡也同場加映,來介紹一下我自己主辦的《綠洲life talk》讀書會,這部份我盡可能客觀,避免老王賣瓜(笑
《綠洲life talk 》由主辦人Jaby創立,本身是個喜歡看書與分享的E人。
希望透過舉辦讀書會,重新點燃人們對於閱讀、學習以及生活的熱情,為眾人打造一個能讓人們汲取力量的綠洲。
《綠洲life talk 》是不用先看書的「導讀型」讀書會,每次會選擇一本書進行導讀,過程也有著小組討論環節,帶著大家一同探討這本書的知識點。
舉辦頻率是每季一次,地點主要舉辦在台北,而關於選書部分,我自己有個理念是「我相信一個人活的幸福與否,源自於他跟自己、他人、社會是否有著健康的關係」 。
因此我特別會選擇跟人際關係、自我探索、生涯發展最有關的心理學、社會科學書籍,此外讀書會本身有兩個特點:
●1.公益捐款
2024年因著《慷慨的感染力》這本書的啟發,開始思考能如何為社會多做一份貢獻。
因此我也在當年底決定,往後都會將此次讀書會40%報名費捐給公益慈善團體《孩子的書屋》。
邀請大家在參加活動自我成長之餘,也能一同成為這群台東孩子的貴人。
●2.會後聚餐
這是我自己很喜歡的部分,因為我相信人與人之間連結感,會是這個網路世代我們最需要的東西。
而會後聚餐就是個很棒的方式,能讓大家可以有再續前緣、結交一樣志同道合的人們的機會。
●讀書會資訊總結
名稱:綠洲life talk 讀書會
主辦/主理人:Jaby
特色:公益捐款、會後聚餐
類型:導讀型
舉辦區域:台北
讀書會頻率:每季
報名管道:Accupass活動通

發現:主辦人的共同點是?
為了這寫篇遊記,我就像記者一樣親自走訪各大讀書會、採訪這些主理人們、了解他們起心動念。
而我發現這些主辦者們有幾個特點
●1.非常相信閱讀的力量
這點挺合理的,畢竟不相信的話就不會辦讀書會了!
但針對這點我進一步的理解是,這些人都曾遇過一本(或好幾本)改變了他們人生的「命定之書」。
這份被書籍「拯救」過的感動,正是驅使他們開始舉辦讀書會、成為「閱讀傳道士」的原因。
●2.多半都有經營自媒體
不管是IG、FB、podcast,這些主辦者多少都有1個(或以上)持續做分享的平台。
我聽過一個很妙答案:在線上分享久了,就會想要嘗試開讀書會。
舉辦讀書會對他們來說不是一時的興起,而是他們長久輸出後自然演化出的一種結果,某個程度上來說,我會說舉辦讀書會是他們「分享慾」的一種延伸。
●3.往往是朋友圈裡的連結者
在麥爾坎.葛拉威爾《引爆趨勢》有個概念叫做「連結者」,意思是團體裡總會有一個大家都認識、總把大家連結在一起的人。
而我發現這些主辦者幾乎都是:連結者,他們往往會身處在一個龐大的學習群體裡,並且在裡面有廣泛的友誼。
像說《影響力說書》主辦人哲維就是,而我自己就是因為參加他的讀書會,才有機會認識芽芽、《聚說》以及許多優秀的知識創作者。
但在這裡我要特別補充一點,就是大家可能覺得連結者就是那種很會交際、一次可以認識很多人的那種「E人」,但實際上我接觸到的大部分都是「I」人。
有人可能認為把人聚集在一起、舉辦讀書會這件事,主辦者的個性就必須很「E」。
但我認為成為讀書會主辦者的關鍵要素,跟你是E還是I無關,而是跟你的熱情與願景有關。
●4.心懷熱情與願景
而這也是我從這些主辦人、說書人們身上看到的特質,他們往往對自己做得事、分享的內容心懷熱情、願景。
我覺得這也是舉辦讀書會最該具備的核心精神。
因為你對自己所做得事情有熱情,人們會被你的喜悅吸引,自然會想跟著你(一起開心)
你做事有願景,就會吸引到跟你有著相同價值觀的人(例如同樣相信閱讀的力量的人)
這份源自熱情與願景而散發的感染力,我想正是這些主辦人們最與眾不同的地方。

結語:原來族人這麼多?
我覺得這趟走訪下來,最有感觸的一點就是:發現自己不孤單
以往會覺得喜歡看書的自己,只不過是個異於大眾的「異數」。
但實際走訪才讓我發現,原來喜愛閱讀人不是不存在,只是他們大部分更願意待在令他們樂此不疲的書香世界罷了。
同時也透過讀書會的這個管道,讓我因此認識了更多的「族人」,讓我明白原來在台灣這片土地上,還有著許許多多跟我一樣喜愛閱讀,並且還會親自舉辦讀書會的人們,這種歸屬感真的很棒。
在此要特別感謝這些讀書會的主辦者們,因為有你們搭建讀書會這個舞台,才讓我們能有認識好書、分享心得、結交朋友的好地方。
最後也想再次強調,這篇文章提到的一些心得,都參雜著我非常「主觀」看法,像是我喜歡實體、跟人互動元素等等,這些心得大家參考就好。
這就跟吃餐廳一樣,同樣的口味有喜歡有人不喜歡,重點是找到自己喜歡的就行了。
而如果能透過這篇文章幫助到你找到一個,能玩開心又有收穫的讀書會,那我就覺得很值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