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Toggle文章發表時間: 2025/5/28
文章更新時間: 2025/5/28
前言:軟技能越來越重要的時代
軟技能是什麼?在學術定義上泛指:情商、溝通、與人為善和樂觀等人際關係方面的特質相關。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人之所以「像人」的要素,而在過去很長的日子裡,我們特別在乎一技之長的「硬技能」
但在接下來Ai當道的年代,越來越人性化的軟技能反而會越來越重要。
那究竟在這個快速迭的時代中,我們該如何自我升級讓自己不貶值、不淘汰、不消失呢?那這本《軟技能》或許能滿足到你。

談閱讀:觸類旁通的秘密
我們先從閱讀習慣來說,就是你會閱讀偏食嗎?
我承認我有!像是特別喜歡讀心理學,看的也快,特別討厭讀商業+工具書(尤其是日本作家,步驟感太重)
一來是許多專有名詞看不太明白,二來說這個領域跟我的生活圈有距離在看的時候帶入感會比較弱。
不熟悉的領域看的慢,成就感也就大幅降低,慢慢的就少看甚至不看了!
而我自己是認為「偏食」沒什麼大不了,畢竟有興趣看得也快,理解的深也越有成就感。
而作者在這裡有句話特別打動我
「所有的觸類旁通,都藏在那些你不感興趣的書裡」
天呀!他這樣一說!我發現還真的是這樣,那些我因著書而獲得的頓悟,的確都來自一些自己平常不太閱讀的作品上。
像是最近在看吳若權老師的《捨得自己》,這是本在談佛學《金剛經》智慧的書,我本身並不是個佛教徒(我是基督徒)。
這跟我自己的信仰生活有著很大的距離,但讀時卻讓我有許多意外的領悟,有種一口氣把我多年的察覺與體悟串了起來的感覺,這樣的「頓悟」真的挺過癮的。
話說回來,這跟「軟技能」有什麼關係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態度」的層面,不受限於既有的思維體系,而是願意「跨界」接觸不同領域的知識,這樣我們的思想才能與時俱進不過時。

談寫作:有對象感,才能寫出對話感
再來我們來談寫作,我相信有寫作經驗的朋友一定都遇過以下的狀況。,作者首先給我們一個很棒的區分。
你寫作是為了「表達」,還是滿足「表達欲」?
但寫作不就是為了「表達」嗎?作者進一步解說,所謂的「表達欲」就是有什麼想寫什麼,像這樣的孤芳自賞自然是寫什麼都行。
但如果你是要傳達某種概念讓讀者「收到」,這時候的焦點就不是自己,而是你的「讀者」,這就是「表達」
換句話說:真的要寫好一篇文章,心裡裝的不是「我」,而應該是「你」
看著這裡我也不禁反思,自己寫作是孤芳自賞多一點,還是讀者導向多一點呢?
而這也讓我意識到寫作跟溝通是一樣的,我是自說自話、把自己想說等說完,還是先好好聆聽、用對方聽得懂的方式來溝通呢?
那究竟如何寫出更貼近讀者的文章?書就有兩個我覺得很直觀的方式跟大家分享。

增加對象感的兩個寫作小技巧
●1.用詞轉換
少用「大家」:因為對象感很弱,感覺在對一個很廣泛的對象喊話,可以多用「你」,因為這句話本身就很有對象感。
「你有沒有遇過以下狀況?」、「你知道嗎?!其實…」
這能讓讀者覺得你在對「他」說話,讓他有貼近的感覺。
●2.說個故事、打個比方
有時候要講的東西很艱澀難懂,那可以試著說個故事、打個比方,就例如溝通這件事好了。
我聽過一個很妙的比方,就是把溝通比喻成棒球的傳接球,這過程需要兩方彼此有來有往的丟與接。
一方面我們要思考怎麼說,才能讓對方接到我的意思,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確保自己有好好的聆聽,才能確實的接到對方的意思。
你看!用傳接球方式來比喻是不是就比較好懂了呢?
在看完這個章節後我自己的小體悟是,我們寫作終究是寫給人看的,用對話感創造有感、能提供情緒價值的內容,是我們人類很大的優勢。

結語:有引發卻沒有深究
老實說當初拿到讀本書時我是很期待的,但讀完後卻讓我感到有些失望,我把原因歸類成兩個。
第一個是:編排結構不喜歡
這點是個非常私人的原因,主要是平常都是看同筆吻,那種一氣喝成從頭寫到底的作品。
但這本書其實是由眾多小文章集結成冊,所以在文筆、敘事比較沒有一致性,我自己在看的時候會有種蠻強烈的斷裂感。
當然這是可以預見的小缺點,畢竟一開始就告訴你這書就是這樣寫成的,只是對於不習慣的人來說可能會不接受(例如我)
再來就是第二點:只有引發,沒有深究
本書叫做「軟技能」,因此我一開始滿懷期待,期待這本書會刨根究底的帶我深度理解軟技能。
但期待越大失望就越深,整本書因為篇幅的關係,雖然有很不錯的主題但卻很難深入。
可能這一篇剛提起我的興趣,翻到下一頁文章就到了尾聲,這點我覺得非常很可惜。
因此我認為這本書在定位上,是「引發」我們對軟技能的「興趣」,而非帶給人更深度的軟技能理解。
而如果我要進一步學習相關技術,就例如寫作這件事好了,那我建議去看《高流量寫作》比較快。
關於這本書我覺得《進化村》的村長寫的這篇心得很仔細,很推薦對這本書有興趣的大家去看看喔。
把話題拉回這本書身上,雖然這本書我認為深度不足,但如果一本書能帶給人們知識上的乾貨與引發讀者思考,那它就有可以一讀的價值。
我認為尤其現在AI浪潮來臨,許多講求硬技能的專業領域都開始受到極大的挑戰。
而這也讓我開始思考:人的價值究竟還剩下什麼?
我們究竟能如何做才能讓自己不貶值、不淘汰、不消失呢?習得與放大我們身為人的種種「特質」,確實是現在的我們最該開始研究的事情。
或許《軟技能》這本書的觀點不夠過癮,但對引起人們對軟技能的興趣來說,我認為還是綽綽有餘的。

推薦指數:3

喜歡我內容的朋友,歡迎到BobaMe請我喝杯珍奶,支持我繼續創作喔。